2025 年 7 月以来的 A 股市场,正以牛市初期特有的节奏悄然升温 —— 上证指数一路高歌猛进冲破 3600 点,日均成交量约1.64万亿元,最高超 1.8 万亿涵星配资,赚钱效应逐步显现。然而指数的快速冲高,却让不少投资者陷入困惑:这轮行情还有多大的空间?哪些板块会领涨?回调是否应该加仓?这些普遍存在的投资困惑,构成了当前市场的核心痛点。
回顾A股过去三轮牛市,五大规律特征显著——沪深300高点区间规律、政策周期节点效应、产业驱动主线特征、基金重仓风格回归、回调逆向机会窗口。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五大规律的历史演绎与当前适用性,结合2025年“十五五”规划政策与产业趋势,帮助投资者在市场的快速变化中把握确定性的机遇。
一、牛市顶点沪深300具有一致性,往往在5300-5800点
沪深300指数作为A股核心资产的代表,其在历史三轮牛市中的高点呈现出一致性。2007年大牛市顶峰达到5891点,2015年杠杆牛触及5380点,2021年结构性牛市创下5930点新高,这三轮高点均落在5300-5800点的狭窄区间内。这一规律的形成是资金博弈、经济周期与政策调控共振的结果:
从资金博弈角度看,5300-5800点已成为市场的“集体记忆区间”。2007年5891点、2015年5380点、2021年5930点的反复验证,使投资者形成“到区间即抛售”的条件反射。当沪深300接近5300点时,杠杆资金主动降仓;5800点附近主力资金获利了结情绪浓厚,这种行为趋同强化了高点的稳定性。
经济周期的约束更为根本。股市作为宏观经济的“晴雨表”,其顶部区间往往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拐点高度重合。当经济从高速扩张转向平稳增长,企业盈利增速也随之见顶回落,难以支撑股市的高估值水平。2007年牛市顶峰后,随着宏观调控收紧,企业利润增速逐步下滑,估值泡沫自然破裂;2015年和2021年的高点也遵循类似逻辑,经济基本面的周期性变化最终决定了股市的顶部区间。这种“经济增长-企业盈利-股市估值”的传导链条,使得沪深300高点呈现显著的周期性特征。
政策调控则成为直接触发因素。5300点以上往往是股市过热的阶段,导致央行和监管层启动紧缩措施:2007年通过加息收紧流动性,2015年清理场外配资切断杠杆资金,2021年以“三道红线”抑制房地产泡沫,政策收紧与市场情绪共振形成“政策顶”。当前“十五五”规划虽强调稳增长,但后续股市过热时,防风险政策大概率加码,这也是高点区间难以突破的原因。
二、牛市往往孕育于五年规划交替阶段
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始终与政策周期深度绑定,“五年规划”的交替期往往成为牛市的重要拐点。这种现象的本质是政策确定性与产业趋势共振的结果,通过“顶层设计—资源配置—企业行为—市场定价”的传导链条实现价值重估
政策传导机制的协同发力是行情启动的基础。五年规划作为顶层设计,通过财政、货币、产业政策的“组合拳”重塑资源配置方向:财政层面,专项债、税收优惠等工具定向支持规划重点产业,如“十三五”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大额财政补贴;货币层面,央行通过定向降准、再贷款引导资金流向,在2020年新基建领域获得大额再贷款支持;产业层面,准入放宽、标准制定等制度创新降低行业门槛,如“十四五”期间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贴与充电桩建设规划形成政策闭环。
产业周期与政策周期的叠加放大了行情弹性。规划交替期往往对应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节点,政策方向与技术革命形成共振:2015年“互联网+”政策与移动互联网用户爆发式增长共振,催生TMT板块牛市;2020年“双碳”目标与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爆发叠加,推动相关板块领涨。当前“十五五”规划聚焦的“AI+先进制造”,正与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形成交集,这种政策与技术的共振有望复制历史行情。
资金层面的预期先行特征同样关键。社保、保险等长线资金往往偏好政策引导,公募基金则通过行业ETF引导散户资金跟进。“十三五”、“十四五”规划发布前,相关主题基金大部分获得资金净流入涵星配资,政策落地后则通过盈利验证实现第二波上涨。五年规划交替期的大级别行情是政策确定性、产业趋势与资金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,这种“政策—产业—资金”的三重共振,构成A股市场独特的政策牛逻辑。
三、牛市驱动力往往来自先进制造和科技成长
先进制造和成长科技之所以成为牛市主要驱动力,本质是中国经济转型、政策支持与全球竞争力提升共振的结果,这种“时代必然”决定了其在牛市中的领涨地位。
经济转型的内在需求是根本原因。中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后,传统依靠人口红利、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,必须通过先进制造和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。这种转型压力在牛市中被放大,投资者更愿意为代表未来的科技成长股支付估值溢价。
政策战略的持续加码提供制度保障。从“新质生产力”到“反内卷”,国家通过研发投入补贴、资本市场支持、市场培育等形成政策闭环。全球竞争力的跃升进一步打开增长空间。截止2025年,中国制造业已从“规模优势”转向“技术优势”,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占率超70%,光伏组件等产品全球市占率超80%,工业机器人等高端领域国产化率从不足5%提升至50%以上,这些都为本轮牛市的后续演绎提供了充足的驱动力。
牛市资金的偏好切换进一步强化领涨地位。在流动性宽松环境下,资金风险偏好上升,投资者更关注产业趋势而非短期业绩,愿意为技术突破带来的远期收益支付溢价;机构资金从传统周期股向高景气科技股迁移,形成“资金抱团—估值提升—业绩验证”的正反馈。
四、牛市中基金重仓股不一定全程领涨,但市场风格迟早回归
基金重仓在牛市中迟早回归的本质,是机构资金投资逻辑与市场结构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。
机构投资逻辑的专业性是核心驱动力。基金经理通过产业链深度调研,能够在行业景气度萌芽阶段识别优质标的,等待市场认知统一后推动估值修复。这种投资方式,由于提前布局,且需要等待市场认知统一,导致基金重仓股的表现往往滞后于初期题材股,但持续性更强。市场结构的演化进一步强化这一规律。牛市初期,散户资金占比高,偏好题材炒作导致风格分散;但随着行情深入,机构资金持续流入,其对业绩确定性的追求使资金向高景气赛道集中。
资金规模的物理约束也迫使机构向重仓股集中。规模超100亿元的大规模基金受流动性限制,只能配置市值大、交易活跃的龙头股,导致资金向基金重仓股聚集,这种“越大的基金越需要配置重仓股”的正向循环,进一步强化重仓风格的回归。过去三轮牛市中,基金重仓板块在中后期的超额较为明显,且回调幅度小于其他板块。风格切换的时间窗口也呈现规律性——从牛市启动到基金重仓回归往往对应了牛市从初期转向中后期。
五、牛市多暴跌,但回调都是上车机会
牛市多暴跌但回调都是上车机会的本质,是情绪波动与资金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,这种“短期情绪扰动不改长期趋势”的规律,构成牛市投资的重要逆向机会。
情绪过度乐观后的修正是暴跌的直接诱因。牛市中,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推动估值快速抬升,市场逐渐脱离基本面支撑,形成“乐观预期—杠杆加仓—泡沫累积”的循环。此时,任何小幅利空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杠杆资金强制平仓进一步放大跌幅,导致暴跌。资金错配后的修复为回调提供承接力。当市场因恐慌情绪暴跌时,社保、险资等长期资金往往逆势布局,这种短期资金出逃,长期资金入场修复,使得回调成为“黄金坑”。
基本面未变的价值支撑是回调后重拾升势的核心。牛市中的暴跌多由情绪驱动,企业盈利增长趋势并未改变。估值回落反而使市场回归合理水平,为新资金提供更优入场点。牛市中的暴跌是情绪与资金短期错配的结果,而非趋势逆转。当恐慌情绪宣泄完毕,长期资金与基本面支撑推动市场修复,回调自然成为上车机会。
六、结语
沪深300的高点区间提供了目标锚,五年规划的政策周期指明了时间窗,先进制造与成长科技的驱动逻辑锁定了赛道方向,基金重仓的回归规律揭示了资金节奏,而暴跌中的逆向机会则给出了操作方法。这五大维度相互印证,共同构成“看长做短”的投资体系——长期锚定政策与产业趋势,短期把握资金与估值波动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牛市最大的敌人不是波动,而是贪婪与恐惧。投资的成败不在于预测点位,而在于是否建立了符合市场规律的交易体系——正如巴菲特所言:“别人贪婪时我恐惧,别人恐惧时我贪婪”。在“十五五”规划的政策红利与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浪潮中,把握规律、坚守纪律的投资者,终将分享牛市的红利。
参考资料:
[1]【国海策略】牛市的10大规律 策略研究
[2] A股三次大牛市:启动、上涨与终结 泽平宏观展望
[3] 中金:宏观眼中的“水牛” 中金点睛
【注: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在任何情况下,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,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。除专门备注外,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】
本文由“星图金融研究院”原创,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思远。
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